是电子管毁掉了苏联吗?
2018-11-16 17:03:23
  • 0
  • 0
  • 9
  • 0

一、从贝卡谷地空战说起

      自中东战争爆发以来,中东就成为美苏新式武器的试验场,最终成为美苏武器装备优劣的试金石。曾几何时,苏制的萨姆防空导弹让以色列空军吃了不少苦头。时间来到了1982年,以色列空军经过精心的准备,成功地奇袭了盘踞在黎巴嫩贝卡谷的叙利亚萨姆导弹阵地。以色列对黎巴嫩贝卡谷通过短短6分钟的攻击就彻底摧毁了叙利亚和苏联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的19个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在其后两天的多轮空战中以色列空军利用先进的F15、F16战斗机配合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作战,打得伊利亚空军最后只好高挂免战牌。贝卡谷地空战是空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著名战例,此次空战充分显示了电子战在空战中的巨大作用。

     在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不但摧毁了叙利亚的全部13个萨姆-6防空导弹连,还在空中格斗中F15、F16战斗机全面压倒了苏制米格战斗机并取得了82:0的骄人战绩。一方面以色列飞行员的确非常神勇,而更多方面还是此时的美制武器和电子技术已经全面压制了苏制武器和电子技术,美国的集成电路全面碾压苏联的电子管。贝卡谷地空战也标志着电子对抗新时代的到来,当年一些著名的军事观察家已经判定,贝卡谷地空战标志着苏联在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中完败。

二 、电子管导致苏联在美苏军备竞赛中完败

     米格-25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当年,西方对米格-25战斗机充满恐惧,直到别联科驾驶的米格-25逃叛到日本函馆,米格-25战斗机的技术秘密也大白于天下。当打开飞机后美国人和日本人发现,米格25通讯和控制系统全部使用的是粗笨的电子管、控制线和信号线。同样情况在1977年服役的基辅号航母上也可以看到,其通讯和控制系统全部使用的全部是粗笨的电子管、控制线和信号线,这反映出苏联电子工业的真实水平和苏联选择了以电子管为主的电子工业发展路径。

晶体管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1947年:12月23日,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等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晶体管的问世是二十世纪一项重大发明和科技成就,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先声,也是电子工业开始了一次伟大的迭代。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工作寿命短的电子管了。

       1953年,第一个采用晶体管的助听器投放市场,助听器成为晶体管的第一个商业化产品。然而,在苏联对晶体管的出现却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判断,第一种判断以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苏联科学院伯格院士为代表,认为晶体管是电子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二种判断则以苏联半导体权威、苏联科学院约飞院士为代表,反对晶体管的产业化发展方向。还有的一些反对者或是出于部门利益,或是出于无知,或是出于学术分歧,他们也反对晶体管的研究。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只好由苏联部长会议来裁定电子管与晶体管的发展路径之争,1956年在苏联部长会议的一次讨论中,出现了“晶体管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东西,充其量就是做助听器,让社会保障机构去干吧!”的结论,裁定苏联以电子管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此时,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已经问世。

     接下来,1961年4月25日,第一个集成电路专利被授予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最初的晶体管对收音机和电话而言已经足够,但是新的电子设备要求规格更小的晶体管,即集成电路。1965年,摩尔定律诞生。当时,戈登•摩尔(Gordon Moore)预测,未来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18个月翻一倍(至今依然基本适用),摩尔定律在Electronics Magazine杂志一篇文章中公布。自此,电子工业的迭代也完全遵循着摩尔定律发展。

    最后,信息技术革命在美国爆发,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两个超级大国经济实力的对比。

    当集成电路、电子产品、计算机和数字通讯的发展脉络证明了摩尔定律的时候,苏联却经历从误判趋势,到拒绝顺应潮流,再到顽固坚持错误,最终被淘汰出局。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枚电子管导致苏联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完败,也导致了美苏军备竞赛的完败。

三、什么是技术预见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出了如下定义: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探索的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国际公认的关于技术预见的定义来自英国技术预见专家、Sussex大学政策研究所(SPRU)的Ben R. Martin教授,他于1995年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

      早在Ben R. Martin教授提出技术预见概念之前,很多国家都曾面临着一些重大技术预见的问题。如在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电子管与晶体管发展方向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预见问题。我们可以用“技术预见南方国家视野的陷阱”理论来解释当年苏联为什么会选择真空管(电子管)的发展方向。

四、苏联落入技术预见后发国家(南方国家)视野的陷阱

     我们完全可以用技术预见南方国家(后发国家)视野的陷阱理论来解释当年苏联为什么这样选择。用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由苏联科学院约飞院、伯格院士等众多科学家就晶体管发展实际上做了一次重大技术预见,甚至上升到部长会议的国家层面,他们研判的结果认为电子管的小型化才是电子工业迭代的正确方向。

    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由冷战开启的技术封锁和贸易禁运严重削弱了苏联电子工业的发展,也使苏联完全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技术预见结果的最大制约因素,以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与信息不对称的内容两种情况而言,发达国家(北方国家)的信息流动速度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后发国家或南方国家。由于后发国家或南方国家缺乏最先进的知识支持、科学技术支持,若用后发国家或南方国家的视野预见技术发展的未来,则其技术预见的结果既缺少前瞻性,也缺少战略性。

     “根据信息不对称和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理论,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相比,不仅在掌握信息的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掌握信息的时间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与北方国家相比,南方国家或者后发国家在开展技术预见是比较容易出现选择方向上的错误、在前瞻性和战略性方面也容易出现欠缺等,最后引发技术预见失去其效用,并且导致政府的决策失误,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技术预见南方国家(后发国家)视野的陷阱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联最终还是落入了技术预见南方国家视野的陷阱,这是历史的必然。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如果用科技发展的维度来看冷战历史,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一枚电子管决定了美苏军备竞赛的胜负,也决定了冷战的胜负。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前就败局已定,但人们还是喜欢说拿破仑败于滑铁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讲,是电子管毁掉了苏联!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