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东亚与文化中国
2021-02-08 09:29:32
  • 0
  • 0
  • 5
  • 0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汉学家、日本文化权威赖肖尔(Edwin Reischauer)教授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中国文化区的透视》,他预言到中国文化区的发展。美国汉学家墨子刻(Thomas Metzger)是运用韦伯命题来解释东亚工业高速发展现象的重要学者,他在《逃离困境》中指出,具有儒家传统人格的人,内部世界具有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来看,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东亚国家(地区)都进入了创新领导者的行列。在欧盟发布的《欧洲创新记分牌2020 EIS2020》中,韩国、日本和中国都有较高的得分,基本上可以与欧盟国家的水平看齐了。这些东亚国家(地区)都在儒家文化圈内,过去几十年曾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的东亚经济奇迹,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大陆所取得经济和科技成就令人刮目相看,而越南作为儒家文化圈的成员近年来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学家彼得•博格针对东亚工业兴起指出东亚工业文明有别于欧美和苏联东欧,属于第三种工业文明,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也将工业文明分成三大类型,即,欧美类型、苏联东欧类型以及东亚类型。

杜维明教授提出工业东亚概念的时候正值中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趋势尚未完全显现,很显然杜维明教授的工业东亚指的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今大陆的工业文明类型明显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有所不同,中国大陆既部分保留了苏联东欧类型的计划经济特征,也吸纳了欧美类型的企业管理成分,还将工业东亚国家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作为学习的榜样。目前,我们的改革还在进行中,暂且认为中国大陆的工业文明是一种混合类型吧。

文化中国是一个与工业东亚密切相关的概念,1980年代杜维明教授提出了文化中国(Cultural China)的概念及有关论点,并受到新儒学学者的推崇。在台湾、香港与美国等地的新儒学学者认为,1949年后,历经了批孔扬秦与WG等运动,儒家传统在中国已经断绝。他们主张中国不一定是指政治上的实体(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上的概念;文化上的中国不一定只能存在中国大陆,而是存活在包括台湾、香港、东南亚、日本或是美国等地,在这些地区存活的儒家传统就构成了文化中国。杜维明在1989年发表了论文〈文化中国:边缘中心论〉(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杜维明教授在这篇论文中重新思考了中国人的定义,杜维明教授认为应该以文化来定义中国,而非由政治来定义中国。2013年5月,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杜维明教授再度发表演说,以《文化中国再审视:认同问题》(Cultural China Re-examined: The Question of Identity)为题,重新审视了他提出的文化中国命题。

文化中国的概念是杜维明教授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文化中国的概念提出后,我们可以学会从文化的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和儒家文化圈,而不是简单地从政治、经济、社会的维度来看中国大陆或者中华民族。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表现得如此出类拔萃?沿海地区固然有地理优势,得风气之先等因素,但还有一点更重要,这两个地区恰恰就是大陆最有文化中国认同的地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