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玛到武汉——我所亲历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
2018-04-28 16:52:41
  • 0
  • 0
  • 9
  • 0

       
德国历史文化名城--魏玛

     魏玛是德意志伟大的历史名城,并以其历史和文化来展现她的魅力。公元97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在这里召见日耳曼各路诸侯;1808年,拿破仑与歌德在这里进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巴赫、歌德、席勒、李斯特、尼采、马克斯•韦伯都曾经在这里生活。魏玛到处都有音乐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人物留下的足迹,这也难怪捷克作家卡夫卡要到魏玛“朝圣”。魏玛不仅有她辉煌的过去,而作为现代魏玛标志的“魏玛宪法”和“包豪斯学校”则在影响我们的现代社会。  

    魏玛是现代设计——包豪斯(Bauhaus)的发源地,除了建筑领域之外,包豪斯在艺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现代戏剧、现代美术等领域上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包豪斯从其发源地魏玛到中国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包豪斯学校


一、走进武汉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设计师

     中国的基础工业是由苏联人帮助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继承了老大哥这个“差不多先生”Mr. About-the-Same的很多毛病,工业产品的“傻大粗黑”就是其中之一。苏联没有包豪斯的理念,只有他们“自主创立”的工业美术理论,滑稽的是魏玛包豪斯的创始人之一康定斯基是苏联赶跑的俄罗斯天才人物。实话讲,在商品匮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他们独特“工业美术”的存在价值也只是做一些诸如确定工业产品该喷什么颜色油漆一类的小事而已。

       
解放牌原型车以苏联的吉斯载重汽车为蓝本,吉斯则以美国的斯蒂倍克卡车为蓝本。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知道西方国家工业产品好,却仅仅看到最浅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人家的包装装潢设计特别好,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工业设计的本质,也没有接受西方工业设计的思想。别说工业企业不懂西方的工业设计,就连大学和政府管理部门也不懂工业设计,他们有些人的脑子里甚至都没有工业美术的概念。

     由于历史的原因,包豪斯姗姗来迟。

    大约在1989年年底,有武汉电视机厂的王明杰先生、武汉中原无线电厂的桂根宝先生、武汉电视机配件厂的熊天福先生等几位设计师来到了武汉科技情报研究所,他们来所里找了一大圈人要谈“包豪斯”和“工业设计”,却无人能够回应他们。最后,副所长赵幼华先生希望我能够与他们对得上话。

    我和他们谈得十分投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古典主义到立体主义,而当谈到包豪斯的时候,我只有当听众的份了。也许,命中注定要由赵幼华先生和我一起来推动武汉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我们都是无线电专业新三届的毕业生(赵幼华 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77级,周频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78级),我们少年时期还都受过一些美术训练,“无线电+美术”,这是否有些凑巧呢? 王明杰先生是武汉莺歌牌电视机的外观造型设计师,桂根宝先生是我读大学实习时所在工厂的外观造型设计师,也是“无线电+美术”,加在一起就非常凑巧了!王明杰等设计师拥有传教士一般的情怀,不仅将包豪斯和工业设计的概念带到了武汉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也带到了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其他政府部门。正是这几个人悄然拉开了“工业设计来武汉”的大幕。

     时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业处姚安佐处长是一个精明的技术官员,在听完赵幼华副所长的介绍之后,他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工业设计,并且当即做出决定,由市科委立项支持“武汉市工业设计试验示范工作”,面向全市中小企业范围推广工业设计。当时姚安佐处长的果断决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武汉市工业设计试验示范工作”很快得到时任武汉市一轻局王成宇局长的支持,武汉市二轻局科技处也全力支持“武汉市工业设计试验示范工作”并印发了通知。一场面向全市广大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顺便提一下,很多武汉市轻工局下属企业的美工(那时很多企业还没有驻场设计师)和研发人员都参加了“武汉市工业设计试验示范工作”的培训班。其中就有当代著名画家曾梵志的启蒙老师、著名油画家、时任武汉酱油厂包装设计师的燕柳林先生。还有一个来自紫阳湖钢制家具厂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一炮走红,产品畅销全国。我还一手策划了这一畅销产品与当年爆红的电视剧《渴望》剧组的联动,记得钢制家具厂两用摇椅甚至成为北京市委宣传部为《渴望》剧组庆功会上的纪念品,当时,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福洲先生应邀赴京出席了《渴望》剧组的庆功会,这是题外话了。


二、当时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情况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工业设计在内地还是一个陌生概念的时候,广东已经开风气之先。由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童慧明、王习之、刘杰、阚宇(阚宇是我的中学同学)等几个人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工业设计事务所——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被称为工业设计界的“黄埔军校”,衍生出1O多家工业设计公司。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当时创造的设计公司这种新模式,对后来的工业设计公司模式发展提供了一种先导。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副院长,一手创办了广州集美组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白马广告公司,是南方工业设计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白马广告和集美组设计的创办者尹定邦教授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无线电厂、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企业里,工业设计已经开始扮演了角色,这可能与这类企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有关系,也与轻工部最先推广工业设计有很大关系。而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较早导入了工业设计,相比较而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就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实践最活跃的地区。这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工业企业密集有很大关系,与广东人敢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有很大关系。


三、重要人物、机构及组织

     我要说说几个重要人物、机构和组织,因为,他们对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说重要人物。

     陈汗青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算得上是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开山祖师了,他是我国设置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领域的先行者,是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当年,陈汗青教授正致力于工业设计学科建设并为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建立学术影响力。他与当时分管武汉市科技工作的副市长、著名数学家郭友中先生有些私交,时任武汉工业大学副校长的陶景阳先生也非常欣赏他。而当时在武汉市科委搞得风生水起的“武汉市工业设计试验示范工作”也得到郭友中副市长的高度肯定。这就成为我们合作举办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的一种机缘。

     陈汗青教授在工业设计学术界拥有广泛的人脉,我曾经对他开玩笑说:“您不仅是工业设计的教育家,还是推广工业设计的社会活动家。”正是因为他精力旺盛、在学术界极具亲和力、善于游说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之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才愿意将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的主办权交给他。

       

     张碧晖教授(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九十年代初从华中科技大学调到武汉市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自八十年代开始,鄢祖林教授、郭友中教授、张碧晖教授等一批大学教授先后到武汉市的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张碧晖教授对新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到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后继续大力支持在武汉市工业企业推广工业设计的工作,并且十分重视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的组织工作,不仅拨专款支持国际研讨会在汉召开,还要求市科委国际合作处(外事处)与市外办密切沟通,并建议同期召开的东湖开发区高科技国际研讨会同时将荣久庵宪司和包罗斯列为邀请专家,这等于加上了一个“双保险”,尤其要求国际合作处通过政府渠道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建立官方联系,张碧晖主任明确指示市科委国际合作处一定要确保世界工业设计协会(ICSID)前主席荣久庵宪司、包罗斯等国外重要人物能够出席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

       

     柳冠中教授(清华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八十年代赴西德国立斯图加特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作访问学者三年,1984年任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主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柳冠中教授被公认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开拓者,中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教授成为这次研讨会的学术核心人物。

       

     张福昌教授是中国首批赴日本千叶大学学习工业设计的访问学者,也是最早一批将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之一,他是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在工业设计及其理论的教育研究、新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有精深研究,是我国新兴的工业设计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他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学学院)柳冠中教授并称“南张北柳”。 张福昌教授成为这一次研讨会的最活跃、最受欢迎的学术人物之一。

       

    荣久庵宪司(Kenji Ekuan 栄久庵憲司)日本工业设计界的泰斗级人物,日本GK设计事务所主席。 1970–1974年任日本工业设计协会主席,1975-1978年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主席,荣久庵宪司先生是当时国际工业设计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早年为龟甲万株式会社设计的酱油瓶更是闻名天下。1991年我在华东理工大学见到荣久庵宪司先生,我代表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组委会邀请他参加会议,荣久庵宪司先生当即接受了我的邀请。

       

     阿瑟•J•包罗斯(Arthur Jon Pulos) 1973–1974年任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1979-1981年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主席,包罗斯先生也是当时国际工业设计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还是在华东理工大学我也邀请包罗斯先生出席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他欣然地接受了我的邀请。

       

    再说说重要机构与组织。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是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的主办方,其前身是“中国工业美术协会”。1978年,部分专家、教师首倡成立了“中国工业美术协会”。此后八年中,协会自上而下,按产品和行业划分先后组建了陶瓷、电子、装演、家具等八个全国性二级学(协)会,还建立了遍及主要省、市的地方性组织,拥有会员近6500人,团体会员249个。为了适应时代潮流,1987年协会决定将 “工业美术”改称为“工业设计”,正式废弃原“工业美术”的概念,宣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第一任理事长为周一苹,任维武、朱鹤孙等6人为副理事长,任维武为秘书长,柳冠中等23人为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大会召开之后就决定举办“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

     任维武秘书长代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出席了研讨会。

       

      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经费上支持了“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在汉召开,其属下机构武汉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武汉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是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陈汗青教授、赵幼华副主任和我是研讨会的操盘手。陈汗青教授负责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协调沟通,以及研讨会的学术组织工作;我负责邀请荣久庵宪主席和包罗斯主席等重量级的国外专家,并与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联络;赵幼华副主任寻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另外,武汉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承担了会务后勤工作。

     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是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负责研讨会的学术组织工作。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现在的世界设计组织WDO)是工业设计的国际组织。有了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的支持,“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才真正具有国际性和权威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是联合国从事发展的全球网络,UNDP致力于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协助各国提高适应能力,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UNDP充分利用其全球发展经验,支持中国制定应对发展挑战的解决之道,并为中国开展南南合作和参与全球发展提供协助。“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得到UNDP的经费资助。当时,要申请UNDP的经费资助不容易,UNDP的经费资助主要用于邀请荣久庵宪司先生、 包罗斯先生这样的国际重要人物。赵幼华副所长为此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并贡献了他的智慧。

       


四、中外大师的风云际会

出席“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的中外重要学者、官员: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前任主席 荣久庵宪司先生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前任主席 包罗斯先生

联邦德国学术交流协会(DAAD)官员 波顿先生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 任维武先生

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张碧晖先生

武汉工业大学副校长 陶景阳先生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柳冠中先生

无锡轻工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福昌先生

武汉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 陈汗青先生

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吴祖慈先生

(由于记忆的关系,可能还有遗漏未提及的大师级人物,文中若有遗漏敬请谅解。)


五、第一届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

    1991年10月“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在武汉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碧波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大专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专家学者和来自企业的设计师们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在任主席发来了贺信,祝贺“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的海外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碧晖教授为“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致开幕词,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任维武先生作了重要讲话。

   荣久庵宪司先生、包罗斯先生和波顿先生等海外嘉宾在研讨会上作了主旨演讲。研讨会首席翻译由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谢跃先生担任,武汉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的谢子科、王白春等参加了翻译服务,荣久庵宪司先生GK设计事务所有一个日语翻译,波顿虽然是联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官员,却是一个地道的英国人。

    柳冠中先生、张福昌先生、陈汗青先生等国内嘉宾作了主旨演讲。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发言,研讨会上的学术讨论十分热烈和活跃,与会者纷纷为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事业建言献策,有不少真知灼见。

    国际研讨会盛况空前,碰撞出不少思想火花,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任维武先生致闭幕词。

    为庆贺“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主办方在东湖碧波宾馆设宴招待了全体与会者。武汉工业大学副校长陶景阳先生在宴会上致祝酒词,其间,陶校长还即兴赋诗一首,赢得了满堂喝彩。只记得陶校长的酒量非常大,他还专门走到我面前向我敬酒,特别感谢我的工作。

    当时,作为一个不在工业设计圈的幕后人物我是很想知道工业设计界对“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是如何评价的,后来,陈汗青教授告诉我,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任维武先生对“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给出了极高评价,任维武秘书长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挂牌后一直想举办而没有办成的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由武汉方面办成了。” 老实讲,当时我顿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既是中国工业设计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上的一个里程碑。我由衷地感谢当年张碧晖主任对我的器重、赵幼华副所长对我的信任,感谢他们将操盘手的重任交给了我!也感谢当年陈汗青教授的密切合作!

    在此,也缅怀那些为中国工业设计事业作出贡献的逝者!缅怀赵幼华先生,缅怀陶景阳先生,缅怀荣久庵宪司先生,缅怀包罗斯先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